两新组织是指什么
1867
2022 / 08 / 27
丰富的社团和组织经历本身也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过学生会、社团或者参加比赛的经历,这个模块的命名没有明确的规范,可以命名为“校园活动”“组织经历”“活动经历”“比赛经历”“社团经历”“社会实践”等,可根据具体简历的内容来对此模块进行命名。
以求职为导向,我们可以将组织和社团进行简单的划分:
兴趣爱好类:诗词书画、体育竞技、漫画街舞、汉服民俗、志愿者协会
技能类:数学建模、编程联盟、摄影协会、建筑模型
职业类:职业发展协会、演讲协会、微软学生俱乐部、华为俱乐部、职徒校园俱乐部、德勤俱乐部等
官方类:校级和院级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党支部组织、科创协会、勤工助学岗
从进入的难度来看,一般情况是职业类>官方类>技能类>兴趣爱好类,当然这个与社团的管理人员、制度传承、高校的鼓励程度直接相关,并非是绝对的。
职业类型的社团一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一般会参与组织一些职业相关的讲座和沙龙,也是与职场最近的地方,随着和在职人士交流地增多,可以极大拓展自己对职场的认知,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对于已经确定方向的同学,可以参与名企在高校设立的俱乐部,通过协助企业开展校内的各项活动,俱乐部成员不仅拥有更多与企业人员直接交流对话的机会,表现优秀的话更可能会有面试绿色通道,这不失为在校大学生进入心仪企业的捷径了。
官方类:团委学生会以及其他官方组织,会和高校老师有比较多的工作交集,往往也会承办校级、院级大型的活动,这些经历是非常锻炼个人的领导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此外在这类组织任职,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素质拓展加分、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奖项。且因为一般规模较大,也是拓展跨专业跨学院人脉的好地方。
技能类:社团成员一般会有一定的知识壁垒,该类社团往往与个人所学专业直接相关,工科为主,组织者一般具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专研能力,该类社团一般有相关的指导老师进行辅导支持,如果日后打算做技术方向,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兴趣爱好类:往往是某一领域兴趣爱好者聚集区,参与者门槛较低,社团内学习以兴趣为主,与职业的关联度较低。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简历撰写相关性原则,职业类、官方类、技能类的组织经历一般建议放置在组织和活动经历中,位置排列在实习工作经历、项目经历之后。兴趣爱好类的经历一般放置在简历兴趣爱好的类别,一般放置在简历的最末端。
与岗位相关性较弱的比赛也可以放在这一个模块,例如“公益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英语口语比赛”、 “书法大赛”、 “摄影大赛”,这类比赛一般能突出个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且参与的时间点在校园时代,但是与工作所要求的经验和技能又没有太直接的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HR眼中,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组织和活动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如果在一个组织里只是干事,没有做到副部长以上的职级,除非是和岗位特别相关的经历,一般不用写;同理,如果比赛没有得奖或者只拿了院级以下的名次(包含院级),一般没必要写,除非这段经历你扛了大梁,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这些只能证明你参与过,但是并不能证明你的实力,可能大一大二经历匮乏,只有这些能被写在简历上,但是到了高年级甚至研究生,就需要更有竞争力的经历来替代之前关联性稍弱、含金量稍低的经历了。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组织经历的案例: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 外联部部长 2015.09-2016.9
负责校园内部合作及校外招商引资,根据我院活动类型,策划与商户高匹配度的广告植入 累计洽谈合作机构超过50家,先后为雀巢咖啡、腾讯、好乐迪KTV等知名企业策划校园营销活动,参与12场商业性质的广告策划和投放,包括院迎新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 任职期间,获取现金赞助金额达2万元,以及价值超过10万元的会员卡、设备租赁等活动物资;累计活动参与人数达1万余人,单次活动覆盖参与人数均超过1000人,活动现场为商户直接带来销售额累计超过3万元很多同学参加过不止一个组织,也参与过不止一个活动和比赛,这种情况下,遵循相关性原则,在经历足够丰富的前提下,仅详细描述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经历;每一段经历描述中,同样遵循STAR法则或PAR法则。
有了正式工作经验后,校园的经历需要逐步从简历中删减并逐步剔除,职场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一直保留只能说明你工作之后的经历、经验和成就还没有超过你校园所取得的成就,除非你从事的工作是与校园市场高度相关的。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