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是什么意思
325
2022 / 09 / 1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一般认为,某一行为的产生会导致某种结果,即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某人因为熬夜而导致了第二天上班迟到,其中熬夜是行为,亦为原因,而迟到是由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特定结果。
当他第二天上班时因为某些原因逃过了公司的纪律处罚,于是便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行为,开始变本加厉地熬夜玩耍,这时熬夜便转化为结果,迟到未受惩罚成为原因或者行为。
可见,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那么行为和结果哪个更重要呢?
从哲学尺度上讲,两者都重要,且一样重要。没有行为,便无所谓结果,不产生结果的行为也不存在,两者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从心理学尺度讲,华生(Watson)强调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受到了环境中的特定刺激。
他提出了S-R公式,并用其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同时全面否认人的意识。
他认为特定刺激决定人的某种特定行为,而这一特定行为必定导致某种特定结果,将其应用于学习领域中,则要给孩子施加能够引起他们学习行为的特定刺激,这种特定刺激因人而异。
同时他扬言能够用S-R公式让健康的孩子们变成各行业的精英或者恶棍。
在他的观点中,只要找对了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并形成S-R联结,因此行为被置于优先地位。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行为导致结果,当结果强化了人的行为,行为频率就会增加,当结果是一种惩罚,则会导致行为频率下降。
在这一理论中,行为的结果是人们以后作出相同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行为结果的重要性被突出强调。
可见,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们也只是从某一角度探讨行为产生的原因,而并未提及行为和结果谁更重要。更多的是为了探讨行为和结果的关系,即行为如何导致结果、结果又如何作用于行为的问题。
行为和结果的重要性对比,涉及的其实不是理论问题,因为理论研究的往往是“为什么”“如何影响”等类似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发出疑问,是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
在有些人看来,行为更重要,行为代表着过程,只要过程好,结果就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好的过程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
例如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你的努力不论是在你看来还是身边的人看来都已经达到了极致,但依旧有可能失败。
因为一切的努力都只是提高成功的概率,未知因素或许会成为那一点导致你失败的概率。
辩证法认为,有因必有果,但并不是有其因必有其果,一因可能导致多果,有好的结果也有坏的结果。
因此那些认为行为更重要的人有时候会自我否定,好的行为没有产生好的结果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另一些人认为,相比于行为,结果更重要。
例如在一个家庭中,孩子诉说自己有多么努力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有些父母忽略孩子的努力,认为那只是他们为了逃避惩罚的借口,他们只关注结果,是结果导向。
这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并且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父母唯结果论的思想逐渐侵占了他们的观点。
在公司,上级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只看结果”,一方面这给了员工压力,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以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但另一方面员工感受不到来自上级的鼓励,冷漠和严肃的唯结果论可能会降低他们的成就动机,即相比于对成功的渴望,他们更害怕失败和惩罚,从而进行消极工作,还会助长隐瞒之风。
当能够自主选择工作任务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非常容易的或者非常难的任务,这样一来,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大,失败之后也可以归因为任务难度过高。
总之,行为(过程)主义和结果主义都独木难支,人们必须接纳自我,认识到仅关注某一方面并不能解决问题。
而应该把行为和结果联系起来,既要让行为始终指向希望的结果,又要在控制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保证结果能够真实地实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提供,仅用于学习和研究,若用于违法,与本站无关。若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