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完形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摄影师在信仰基督教与否间纠结,他祈祷老天爷让他能见一次耶稣的面庞。然而在不久之后,他的愿望就实现了。
一次,他正骑马奔驰在一片即将融化的雪地上,这时,他突然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对他说:“拍张照片吧。”他疑惑地四下张望,心里默默想着:“这是哪来的声音?要我拍什么?”
不过,他在暗室里冲洗照片的时候,一副清晰的人物面部轮廓呈现在了这张照片上,而这个面孔也被人们公认为是“耶稣的脸”,自此,这张照片开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不单单是这张照片,从西方的诸多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类似的情况。诸如印刻着耶稣面孔的土司和有着人类身形的土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其实,单凭着信仰将一张照片就认定是“耶稣的面孔”,那么,能够让那些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人也同意信徒们的观点,把一张照片模糊的轮廓认作是人像,是在怎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呢?
对此,丹麦的完形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给出的解释是:“用一条线分开的两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不是完形就是背景,除此之外,再无第二种可能性。“
简单来说,这句话就是:我们为了看清一个图形就应该先区分哪一个是图形哪一个是背景,当我们认准了某个观察对象为图形时,那么与其相比处于劣势的部分便成了背景。
图形一般被封闭的曲线围绕着;相反,背景的轮廓一般是敞开的。此外,图形的位置处在中央,周边被突出的轮廓线围绕着;而背景的位置处在整幅图的边缘,而且多是凹进去的轮廓线。
这样的观察特点是后天训练的吗?其实完形心理学家们没有特别说明我们熟悉感知完形的过程。他们更倾向于这种技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在追求好的完形,比起不必要的形态,自然界更喜欢简洁明快的形态,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也理所当然地跟随着自然界的法则。所以说这也是一门神秘主义科学。
完形心理学原理让我们了解了人类在形态感知上的特点,在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又会有其他的形态供我们参考。完形心理学不仅表现在心理学领域,还被广泛引用在了视觉设计当中。
尤其是对于一些想用单纯的色彩和形态表现出多重意义的设计师们来说,这个原理主导着设计作品的灵魂。国画可以说是活用这一原理的典型例子,只用水墨的深浅点画几笔,就能让人们看得出来画的东西。
还有些逆向地利用完形心理,它打破了画面中的完整性,会使视线集中在那个画面中不完整的部分,那是因为这一部分打破了连续性原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本站所有资源收集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提供,仅用于学习和研究,若用于违法,与本站无关。若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